在外人眼中,张一无疑是幸运儿,转项练铁三不到一年就代表中国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从刚转项时在北京昌平的鸡棚聊到巴黎奥运会中国铁三的突破,张一说,“铁三成就了我,我也要回报中国铁三。”
转项半年获得军运会金牌
和大多数铁三专业运动员一样,张一也是从游泳转到这个项目来的。“1996年,我9岁开始学习游泳,2002年进入四川省游泳队,主项800米、1500米。但成绩一直没有突破,很难进入全国前八。2006年参加北京达标赛比赛,那时原八一队的教练正在选材,看到我的体型之后,希望我能转项练铁三。”也是从那时起,张一才知道铁人三项这个项目。游泳队教练的游说,游泳成绩的难以突破,铁人三项的未知……“我和妈妈纠结了1个月,最后还是决定去尝试一下。已经走上专业体育这条道,要想再退回去重新选择生活,也很难。万一真能有机会参加北京奥运会,为什么不去试试呢?”2007年,转项训练一年的张一,跟练了七八年的老队员们一起,首次代表中国参赛,便获得了第四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团体金牌。在国内,张一当时已经是前三名的水平。但对张一以及国家队来说,真正的任务还是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
从替补到正选,最难忘昌平鸡棚
2008年,北京奥运会铁三场馆建在昌平区十三陵水库周边。伴随着铁三场地的修建,为更好地备战,国家队早早地来到这里训练。日复一日的游泳、自行车、跑步,伴随着施工机器的轰鸣声,每天都经历豪情万丈到“万念俱灰”的轮回。“那时也没有正式的训练基地,就在农村原来的鸡棚改造的宿舍里面住,除了教练,也没有保障团队。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训练后,有洗衣机洗衣服。每天训练下来,真的只想躺下睡觉。”
根据2008年世界铁联的要求,东道主自动获得一男一女两个参赛名额。其他选手必须是在世界铁联的竞赛周期中排名前47位,或是获得洲际积分第一,才能有资格参加北京奥运会。那时的张一的世界排名第121位,北京奥运会虽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但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最后时刻,作为替补选手的张一得以和师姐邢琳一起出征家门口的比赛。尽管在游泳比赛中,张一占有一些优势,紧咬住了第一集团,但整体实力的差距,最终以2小时8分37秒的成绩排名第42。
“北京奥运会肯定是我最难忘的参赛经历。尽管那时自己还是个小将,入行才两年,技术和能力上和国外选手差距较大。2008年我是替补幸运得到参赛资格的,在一部分人眼里不是实至名归。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却是靠自己的能力一站一站打出来的。”四年的奥运周期,张一从一名青涩的铁三小将,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铁。但伦敦奥运会张一并没有给大家带来惊喜,2小时10分01秒,总排名第50位,出征前的豪情总被雨打风吹过。2014年意外受伤,让张一错过了多场争夺里约奥运会积分的比赛,最终与自己的第三次奥运之行擦肩而过。
老将退役 难舍铁三
2017年全运会,在代表原解放军代表队获得女子个人亚军和混合接力金牌后,年过三十的张一想到了退役。“奥运会参加两届了,从幸运替补到正选,虽然名次不是很理想,但也没有多少遗憾,我想退役算了吧!但教练说,你还是再拼一拼吧,全运会、世锦赛、奥运会你都参加过了,不是还差个亚运会吗?我想想也是,就这样坚持到雅加达。亚运会的成绩还可以,2小时02分14秒,第四名。”
2019年,武汉军运会,张一获得个人第六和混合团体第三名,10公里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34分50秒。十几年铁三生涯,从当年的“小将”“小张”,变成了“老将”“一姐”,又成为国内奥运积分靠前的女子选手。“还没有女子选手打过3届奥运会,机会就摆在你面前,肯定要坚持拼搏一下。我经常说是铁人三项成就了张一,现在是我回报铁人三项的时候,不管成绩如何,站在奥运会的赛场就是中国铁人三项的荣耀。我现在还就差两场世界杯的积分,只要铁人三项的国际赛事恢复,我一定想方设法去参加,哪怕是国外的比赛。中国铁三选手参加三届奥运会的纪录,这就是我为铁三该做的贡献!”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张一一直在海埂基地进行封闭性训练,下半年开放的国内赛事也没有参加。“自行车能力是国内运动员的短板。专业运动员大部分都是从游泳转项过来的,我和白发全都是,游泳我们基本能紧跟第一集团。跑步的水平也相对稳定,我在军运会上跑出了34分50秒。但自行车接触的时间很晚,针对性的训练也很难解决系统性的问题。外教团队和我们探讨的更多就是如何弥补自行车短板。比如,在训练中多做一些变化的练习,用好功率器、心率表。一年没有参加比赛,无法检验训练成果,但感觉还是很明显。”
2022年5月底,张一正式宣布退役,或许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无奈。她的职业生涯经历了风风雨雨,本计划在2021年全运会结束后结束运动生涯,然而杭州亚运会的召唤让她一度犹豫不决。张一回忆道:“我多么希望能参加我的第二次亚运会,但不幸的是,在训练中摔断了锁骨,伤情复杂,让我不得不提前退役。”
尽管未能实现期待已久的再一次亚运会梦想,张一内心却并没有太多的失落。她坦言:“我知道自己年纪大了,想要恢复到以前的竞技状态几乎不可能。最终,成为一名教练员,让我可以继续为铁人三项贡献我的力量,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的角色转变,张一并没有感到特别的不适应。由于在队伍中一直是年龄最大的运动员,她在退役前就有意地培养自己和年轻队员的沟通能力,逐渐承担起了指导的职责。“我在训练中观察、指导、帮助队友,因此这个转换相对自然。”她说。
对于如何建立与队员之间的信任,张一的亲身经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她认为,作为曾经的运动员,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队员的心态与需求。“队员们愿意和我分享交流,因为我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我在铁人三项中的经历和教训,帮助他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她提到,在队内除了训练外的集体生活中与年轻队员的互动,让她感受到这种信任的建立是多么的自然且真实。
张一说自己最常跟队员聊起的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队里组织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去爬狼牙山,参观博物馆,接受红色教育。“在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都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平常训练、生活中的一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对于现在的运动员,我们也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只有训练是不能成就运动员的,他们需要的还有精神。”
反思铁三 寄语老铁
成为教练员以后,让张一有时间沉下心来反思自己,反思中国铁人三项运动的发展。“我是2007年第一次进入国家队,到现在也还是国家队的一员。作为一名曾经的运动员,现在的教练员,在这18年里,国家队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刚开始器材不精,复合型团队人员配备不齐,没有固定训练基地,营养保障不足,确实不太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家队的团队配备越来越齐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了铁人三项的训练基地,有专业的训练器械和训练场地,在硬件设备上基本和国际接轨了,现在队里给我们聘请了来自瑞士的顶尖教练团队,发展势头非常好。”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来,20多年的时间,中国铁三终于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实现历史性突破,但中国铁三要跻身世界前列,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张一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项目的参与者太少,专业教练、专业运动员不够多。“希望加大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多给他们机会,带优秀的运动员出国训练、比赛,你只有和高手过招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
“国外的铁三运动员,在八九岁便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没有完整的青训体系,很难保证塔尖上优秀运动员能出好成绩。以前只抓专业队,只有锦标赛,现在不仅有了冠军杯赛、U系列冠军杯赛,还有小铁人比赛等,协会这些年在推广项目上的确花了功夫,也看到成效。我特别支持铁人三项特色学校的建立,只有喜欢铁人三项运动的青少年多了,我们的项目才有未来!”
回顾自己的运动生涯,张一对当年对铁人三项的选择充满了感激。“如果时间回到2006年,我还是会选择铁人三项。”她说,“当时并没有对铁人三项有任何了解,只是由于我脚踝较硬,加上从小跑步较快,这项运动似乎真的找到了我,而我也找到了他。”
展望未来,张一对自己在教练领域的探索充满期待。“过去、目前以及将来,我并没考虑其他的职业选择,像其他退役运动员那样回到业余分龄组比赛或者去干铁人三项不相干的工作,我想我应该不会了。”她笑着补充,“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投入在这个项目里,现在更想将我的经验和热情传递给下一代。”
张一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成功的铁人三项运动员和她的退役转型之路,更是对铁人三项项目深深热爱的真实写照。她坚定地相信,今后作为教练员,她依然能继续在这片热爱中发光发热,这份热爱不会减退。
编辑: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