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自行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统认知:要提升骑行状态,需先在冬季完成大量骑行里程积累,随后在年初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本质上,这就好比先搭建一个宽广且稳固的“基础平台”,再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磨精进”,让状态达到峰值。
若你的核心目标是完成长距离耐力赛事,那么“反向分段训练法”可能更适合你作为骑行训练计划的结构。《功率计在自行车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的合著者亨特·艾伦(Hunter Allen)解释道:“反向分段训练法是指在冬季(12月、1月、2月、甚至3月),将训练强度设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冬季进行时间较短的骑行,天气转暖后再开展长距离骑行,这种高效的状态提升方式,能让每一位骑手都从中受益。作为“顶级教练团”(Peaks Coaching Group)的创始人,Allen为希望提升耐力的骑手推荐了两种明确的训练模式:长距离低强度骑行,以及包含间歇训练的中等时长骑行。随着体能水平的提升,这两种训练模式还可结合进行。
那么如何提升自行车骑行耐力?
1. 长距离低强度骑行
耐力训练有特定的强度区间,若你使用功率计,该区间为功能阈值功率(FTP)的57%至75%;若以心率为参考,则是阈值心率的68%至75%。
在二区耐力区间骑行3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类低强度骑行需要达到足够长的时长,才能产生训练效果。
训练强度与训练时长密切相关,对于平时习惯骑行1小时的人来说,在耐力区间内完成2.5小时的骑行,足以帮助其提升耐力水平。
但如果平时只骑1小时,仅仅增加到1.5小时,效果则并不明显。骑行时长越长越好,3小时、4小时乃至5小时的骑行至关重要,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若你此前从未完成过5小时的骑行,切勿突然尝试,而应逐步增加时长。
有时会有人提出,训练无需达到目标赛事的全程距离,他们认为比赛当天的动力会支撑你完赛。但对于从未挑战过目标赛事距离的骑手,小编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如果你从未骑过目标赛事的时长或距离,且对此感到担忧,那小编建议你在训练中完成一次。这主要是为了让你建立“自己能做到”的信心。
若你已多次完成过与目标赛事相同时长或距离的骑行,且清楚自己能轻松完赛,那就无需过分纠结于是否要在训练中覆盖全程距离。
2. 间歇骑行
提升耐力并非只能靠“骑得久”,你也可以选择“骑得短强度高”的方式。我们可以进行“最佳区间”骑行,其强度为阈值功率的76%至90%,或阈值心率的75%至85%,这种骑行方式同样能提升耐力。
最佳区间骑行仍需保证一定时长,但整体时长可有所缩短。有节奏的间歇训练每组需持续30分钟,或至少完成两组20分钟的连贯训练。这种额外增加的强度足以促使心血管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让你的有氧更强大,进而提升耐力。
你也可以尝试更高强度区间的训练,但如果你的核心目标是提升耐力,这类训练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还可以进行阈值功率(FTP)骑行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训练,时长短于10分钟的训练组无法产生足够的训练压力,难以让身体产生适应性提升。
然而,以阈值功率训练存在一个问题:你的FTP数值可能会有所提升,但耐力水平未必会显著改善,甚至可能出现骑行3小时后功率大幅下降的情况。
3. 两种模式结合
初期,建议你将间歇训练和长距离耐力骑行安排在不同日期进行。一个理想的训练计划可能是这样的:每周安排两次高质量训练,每次通过2组20分钟或2组30分钟等模式,完成60至90分钟的训练。然后在周末选择一天进行长距离骑行,时长为3至5小时。
当你适应这种训练节奏后,便可开始在长距离骑行中融入间歇训练。这种结合式训练不仅能全面提升你的耐力,还能增强你应对赛事常见挑战的能力,例如许多海外骑行赛路线中常包含的山地路段。
有些人或许有能力完成100公里的骑行,但未必有足够的肌肉耐力应对多日赛那种多个山地赛段的赛事。完成赛事不仅需要足够的续航能力,还需要肌肉具备抗疲劳性,以承受长时间的持续发力。
关键在于:在长距离骑行中融入高强度训练,给肌肉施加足够压力。建议骑手通过“交替进阶法”逐步提升训练效果。首先,先适应3小时的长距离骑行,当3小时骑行变得轻松后,加入间歇训练,比如两组20分钟的节奏骑行。若能轻松完成,便可尝试4小时长距离骑行,并加入一组30分钟的间歇训练;之后再尝试加入一组45分钟的节奏间歇训练。如果觉得难度过大,就退回到单纯4小时的耐力骑行,待体能提升后再重新尝试加入间歇训练。
这种方法称为交替进阶,先提升骑行时长,再在时长基础上增加少量强度;若状态良好,便继续推进。
训练计划的“点睛之笔”,是Allen口中俗称“全能训练”的模式,该模式在《功率计在自行车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书的末尾有详细说明。这是一种时长4至5小时的骑行训练,包含多种不同强度的间歇训练,且最后1小时需保持节奏骑行强度。
Allen表示:“前3至4小时的骑行会让你提前进入疲劳状态,因此在最后1小时或第5小时,你需要全力以赴。这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方式,因为它能给你的心血管系统和肌肉施加足够压力,帮助你在赛事最后1小时成功攻克山地路段。
想尝试一下这种训练吗?它的专业名称是Tempo: Aerobic Building, Ride 2,具体训练安排如下:
-15分钟轻松骑行:强度为FTP的57%-75%,或阈值心率的69%-83%;
-2组20分钟节奏骑行:组间休息10分钟,强度为“最佳区间”,也就是88%-93% FTP或92%-98%阈值心率;
-1小时巡航骑行:期间加入4-6组VO₂max间歇训练,每组3分钟,每组间休息3分钟。巡航阶段强度为FTP的80%-85%或阈值心率的85%-91%,VO₂max训练阶段强度为FTP的115%或阈值心率的105%以上;
-30分钟至90分钟耐力骑行:强度为FTP的70%-85%或阈值心率的69%-75%;
-15分钟轻松骑行:强度为FTP的57%-75%或阈值心率的69%-83%。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逐步适应的高阶训练计划,书中还包含了更多不同类型的训练方案。
空腹骑行是否可行?
空腹骑行常被用于减重占多数,骑手在不补充糖原储备的情况下,以二区轻松强度骑行,身体会燃烧更多脂肪。
但如今许多营养师认为:若骑手在空腹骑行后补充同等热量的食物,其净热量平衡与“非空腹骑行+正常进食”的效果并无差异。简而言之,空腹骑行或许能让身体学会以脂肪为能量来源,但无法帮助你减少多余的脂肪或体重。
不过,空腹骑行会触发“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即细胞内新线粒体的生成,这一过程能提升运动能力,进而增强耐力。
Allen仅建议一类人群尝试空腹骑行,在长距离骑行后期常出现能量耗尽,指因糖原耗尽导致体力骤降的骑手。因为在缺乏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情况下训练,能帮助他们学会在低强度骑行时更有效地调用脂肪储备。若你在训练中补充碳水化合物且无任何不适,则无需将空腹骑行纳入计划。
Allen表示:“如果你在4小时以上的长距离骑行中,常出现后期体力不支、燃尽的情况,且希望提升身体利用脂肪供能的能力,那我建议你尝试空腹骑行。”他推荐的做法是:总骑行时长4小时,前2.5小时仅靠黑咖啡维持,最后90分钟再进行补给。
Allen补充道:“但这只适用于在常规骑行中存在补给问题的骑手,如果你在长距离骑行后通常状态良好,就无需纠结于空腹骑行,正常补充能量骑行即可。”
编辑: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