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野途手机客户端 赛事管理后台
扫码关注
“野途网”公众号
马上报名
×
意见反馈
客服电话:400-6563-116

自行车王国时代的公路建设

作者: 法制晚报 2016-10-29 20:08:00 3496 评论:2

自行车王国时代的公路建设

  西直门立交桥(摄于1980年11月)

自行车王国时代的公路建设

  ▲上世纪80年代,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群

自行车王国时代的公路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天安门附近停放的自行车

作为一个北京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六十年的老北京人,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建设单位工作了四十年的北京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者,也是作为曾管理北京的工程档案二十年的档案工作者,对于北京似乎比一些年轻的朋友更多了一些了解,知道那些北京的过去以及北京的发展建设过程。

因此可以聊一下自己所经历和知道的故事。

二环的名称从何而来?

网上很多人都对西直门立交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原因在于西直门立交是整个二环路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一条贯通东西并转向南北的主路——北二环到了西直门就转向了西二环。

为什么叫做二环?

早有皇宫在对应。

很多的老市民都说,环绕故宫紫禁城外、筒子河边的路,可以视作一环路,所以最贴近皇城的肯定是一环嘛!

但更多的是另外的认识。

皇城外,有东单去西单、通过天安门前的一条大路(长安街),到了西单再转向北到了平安里,又转向东,到了地安门向北,到了鼓楼跟前,再向东,在北新桥再延伸到东单。如此就完成了一个环路。这个可以称为一环路了。

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北京的公交车,曾有一条公交线路是4路环形车,就是这么走的,车型是选用捷克斯洛伐克出产的斯柯达大客车。估计六十岁以上的老北京人还会有印象。

有了这个约定俗成的一环路,于是,在拆城墙,填平护城河后,其空地修建的一条城市主干道,自然而然地被命名成了二环路(内环),及至以后又建成了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如此就环了下来。

建国门和西直门立交为何设计为三层?

二环路是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就开始规划和建设了。

在开始规划二环路时候,国际上早就开始应用立交(全名是:立体交叉,比如地铁全名是地下铁路)以解决大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交织所产生的快速通过问题。

1977年随着西二环上的复兴门立交建成通车,二环路上其他几个立交也相继建成。比较主要的有建国门立交。

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建国门立交有三层,最下面的是南北通道,最上面的是东西长安街延长线,中间一层是不同于国外的立交,那就是增加的一层为专为非机动车通过而设置的专用路,也可以扩展为机动车提供的道路。

在当时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我们国家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自行车王国。据统计,北京市在七十年代拥有1100万人口,但却拥有七百余万辆自行车。当年自行车上路是需要实名登记的,必须去公安局申请挂牌。因此,700万辆是真实可靠的数据,一些远郊区的自行车是否也都登记,就不得而知。但是,700万是最保守的。这个700万是个什么数字?有很多照片都可以看出,在上下班高峰时候,一个红绿灯拦住的自行车就如潮水般。

综上所述,我们的道路设计者不能不把自行车的通行当作设计道路通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五十年代,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就专门在机动车道的两边,建设了第一条专供自行车通行的非机动车道。设计行业把它俗称“三块板”。既然是自行车行走,就尽可能不能使其像汽车一样上坡下坡,既费劲蹬又容易出危险,人性化是设计工作中必须考虑到的。

建国门立交的第二层就是考虑了自行车在通过时,不必像机动车一样那么费劲的上下坡而平行通过。

同理,在西直门立交的设计上,也是同样把方便自行车的通行作为一个最重要的设计原则之一。

设计人员根据当时我们出行的基本工具还是自行车这一基本事实,经过反复设计和修改,在快车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做出了三层式立交的设计,交付施工单位以实施。西直门立交是国内第一个三层转盘式立交。

把这个立交设计成三层,其中增加的中间层,就是充分考虑到了我们国内自行车众多这一特殊的国情。

其最下层为南北直通,第三层为东西上桥,是个大的圆盘,机动车也是必须在桥上转桥通过的。

中间层为转盘型,即自行车须在这里沿着中间的环岛转过去,并同时也可供机动车左转通过。

那个年代,北京市的机动车只有几十万辆

设计西直门立交的年代太早了,那个年代,北京市的机动车只有几十万辆,其中属于私人的机动车不足一成。也难怪,当时人均收入距离买一辆车的目标相差太远。七十年代末,当一个家庭的收入能够达到万元时,成为一个超级富裕的代名词,“万元户”是无数人想都不敢想的梦。

1985年,当最初级的汽车—菲亚特126P在北京全国农展馆展出时,游人如织水泄不通,该车挂牌售价12500元。人们争相看这个最廉价最初级的汽车,如果说想拥有汽车,那么这个车才是有那么一点可能来进入自己的梦。

不要说买车,就是开车,也是极为艰难的。

在1995年之前,国内学车时必须通过地区的“安委会”以及单位的批准。单位同意则必须为驾驶员承担必要的违章责任。哪个单位愿意为私人承担那些额外的风险和责任呢?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车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到了1995年,国内对于个人学车放开,于是,学车及买车成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及的事情。

到了1996年年底,北京市的机动车将要突破100万辆,此时的北京城,交通已现出了拥堵。

编辑:夏春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动态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