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行车运动的认知体系中,“跟风” 似乎早已被贴上了 “公路赛专属” 的标签。大伙下意识地认为,只有在平坦开阔的柏油路面上,才能借助前方骑手的身体降低风阻、节省体力。但事实远非如此,只要存在空气流动,只要前方有骑手为你顶风开路,跟风效应就能发挥作用,哪怕是在地形复杂多变的 XC 越野赛上。
与公路赛不同,XC 越野赛中的跟风意义早已超越了“降低心率”、“节省功率”的基础范畴。它是一种战术武器,能在心理层面持续施压,逐步瓦解对手的信心;它是冲刺阶段的助推器,让你在关键时刻保留足够体力发起致命一击;它更是续航的保障,帮你避免过早体力透支,哪怕只是多撑几十秒,都可能打乱对手的节奏,为自己创造逆转机会。
然而,越野赛的跟风绝非易事,崎岖不平的赛道、突如其来的技术障碍、前方骑手不可预测的动作,都让跟风充满挑战。因此,每一位 XC 越野赛爱好者都必须明确,哪些时候适合跟风,哪些时候避免跟风,以及如何正确跟风,避免造成摔车的风险。
提及越野赛跟风,很多人会质疑其有效性。毕竟,它没有公路赛集团那般流畅的节奏,也没有稳定的风阻环境。但事实上,几乎每条越野赛道都存在适合跟风的黄金路段,只要抓住这些时机,跟风就能为你带来显著优势。
漫长的爬坡路段是跟风的绝佳场景;在持续上升的赛道上,车手需要克服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双重压力,体力消耗速度远超平路。此时,紧跟前方骑手身后,不仅能借助其身体阻挡部分风阻,还能参考其骑行轨迹,减少自身判断的精力消耗。更重要的是,爬坡时的跟风能帮你稳住节奏,避免因独自骑行时的节奏混乱导致体力浪费。你无需频繁调整蹬踏力度,只需跟随前方骑手的频率,就能更轻松地应对爬坡挑战。
平坦的林间小径同样适合跟风;这类路段虽然没有明显的坡度变化,但路面可能存在落叶、松软泥土等障碍,且林间的空气流动相对稳定,风阻影响更为直观。前方骑手的开路能帮你提前扫清部分路面障碍,比如推开挡路的低矮树枝,同时其身体形成的风阻屏障,能让你在保持相同速度的情况下,减少约 15%-20% 的体力消耗。对于实力处于中游水平的车手而言,这类路段的跟风甚至可能成为留在集团中的唯一办法。如果独自骑行,很容易被前方集团逐渐拉开距离;而借助跟风,你能以更低的体力成本跟上大部队,为后续路段保留实力。
令人煎熬的逆风路段则是跟风的 “刚需场景”;当赛道遭遇强风时,空气阻力会成为最主要的敌人,此时独自骑行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来对抗风阻,很容易导致肌肉快速疲劳。而紧跟前方车手,能让你处于风影区内,风阻影响大幅降低。即便跟风时间只有短短十秒,也足以让你紧绷的腿部肌肉得到短暂放松,恢复部分体力。要么继续紧跟,保持当前优势;要么抓住对手换气的间隙,突然加速发起进攻;即便无法发起进攻,至少也能延缓腿部肌肉“崩溃”的时间,为后续路段争取更多缓冲空间。
当然,越野赛的跟风效果确实不如公路赛显著,持续时间也可能较短,比如因前方出现技术障碍而被迫中断,但这并不影响其有效性。它更像是一种碎片化的优势积累,每次跟风节省的少量体力、每次规避的风险、每次稳住的节奏,最终都会在比赛后半段转化为决定性的优势。
总之,XC 越野赛中的跟风是一门技术与战术结合的学问。它不是简单的跟在后面,而是需要精准的时机判断、熟练的技巧操作和良好的控车水平。只有充分理解跟风的意义,掌握适合与不适合跟风的场景,学会正确的跟风方法,才能让跟风成为你在越野赛中的加分项,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赛道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