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该骑多少?”——这绝对是每个铁三党时间管理上的灵魂拷问。不同距离的比赛,该怎么骑?
划个重点,不同的比赛距离,时长大概在这个范围:
短距离(Sprint)或更短:1-2小时
标准距离(奥林匹克):2-3小时
中距离(半程大铁):3-5小时
长距离(大铁):6-8小时
这里有两点关键观察。首先,每个比赛距离都有针对运动员的范围。其次,这些并非绝对的时间要求,而是建议或指导。
如果你是短距离选手,骑4小时带来的效果可能和骑2小时差不多——多出来的2小时,更适合用在其他项目或恢复上。
一周车课表怎么排?
一周三次,妥妥的。一次长距离慢骑(LSD),外加两次短平快的间歇训练(每次1到1.5小时),就足以增强力量。
瞄着大铁的狠人们,可以考虑加练第四次——自行车毕竟占比赛半壁江山,多骑绝对有“积分奖励”。这第四次可以是再加一组间歇,或者是一趟中等长度的有氧骑,看你时间是否允许。
你的训练得“对症下药”
不同距离的比赛,需求的天差地别:大铁车手要的是用低于阈值的稳定有氧功率巡航;而短距离选手要的是爆发出最大功率攻弯道、强行突围,然后在几分钟内快速回血。
所以,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
“长距离骑”的陷阱:你以为的匀速,其实是变速。
长距离骑行最容易跑偏。间歇课表目标明确,好控制;但长距离骑,很多人骑著骑着就变味了。
你想想,短距离比赛里,你根本不会连续2小时不停歇地高强度突围。在不允许跟骑的比赛中,我们追求的是稳如磐石的输出。
但现实中,哪有几个“休闲骑”能真的休闲?一遇到爬坡或好路,总有大神忍不住一脚油门……结果谁也不愿被拉爆,最后演变成一场暗地里的厮杀,说好的有氧骑变成了高强度间歇赛!
就算现在流行室内骑行台,能更好地执行课表,但这问题依然存在——只要你出门,就难免被带节奏。
终极忠告:先学会骑车,再谈功率!
别一天到晚只盯着功率计和时速表。如果不会安全地下坡、不会流畅地过弯,那练得再苦,也骑不出应得的成绩!
这意味着,你可能得专门加练一节“技术课”——不追求速度,就练控车:比如高速下坡的稳定性,如何快速且平滑地切弯角。这才是真正“高收益”的投资!最好就用你比赛的那台战车(无论是铁三车还是大组车)来练。
编辑:锐影